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汝州农业蜕变:“靠天吃饭”成过去,“云端种地”正当时

  • 何必呢
楼主回复
  • 阅读:357
  • 回复:0
  • 发表于:2025/4/15 17:14:40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汝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当下,正是农田春管的有利时节。近日,在河南省汝州市纸坊镇,汝州市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技人员手拿遥控器操控无人机对麦田进行植保作业。

“正在喷洒的是防虫和防病的叶面肥,今年1月份我们又购置了一台大疆农业无人机,载水量超过50公斤,10分钟就可以喷洒30亩地。”该合作社负责人孙涛峰说。

过去需要数十人管理的农田,如今仅靠几人便可完成。“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孙涛峰感慨道,现在的农业生产正在逐步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值。

这是汝州市农业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型的缩影。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传统耕作模式正被颠覆,科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庙下镇小寨村的汝州市甘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内,一座座甘薯育苗大棚排列有序。大棚内,一株株薯苗绿意葱茏、长势喜人,正待移栽。

“我们的育种大棚实现了全自动化,通过设备一键可调节光照、通风、温度等。”园区管理员程占举说。

庙下镇盛产红薯粉条,原材料甘薯也是该镇的传统种植农作物。“以前甘薯的种植方法简单、粗放,没有科技支撑,会出现很多病虫害,产量低,品质也不够好。”小寨村党总支书记陈爱国介绍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小寨村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了汝州市甘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主要培育甘薯种苗,从而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告别“粗放式”管理。为实现农田精细化管理,汝州市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还配备有多光谱航测无人机。

“这种航测无人机不光能全面监测大田农作物的长势,还能根据每个地块的不同情况生成‘处方图’,就像医生根据不同的病情开药方一样。它会根据不同地块的农作物长势把‘处方图’传至喷洒无人机,从而实现精准化喷药和合理化施肥。”孙涛峰说。

面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趋势,科技正在重塑农业产业全链条。在庙下镇的汝州市农力源农机专业合作社麦田里,合作社负责人胡继农正在使用卷盘式喷灌机对麦田进行灌溉。

“传统的漫灌费水、费力、灌溉时间长,这种喷灌机机动灵活、效率也高,还节省人工和用水。”胡继农说。

“这种新型设备虽然价格高,但是它的收益也高,从长远考虑,还是很划算的。”胡继农认为,做农业要会算经济账,新型农机设备提高了效率,不光能弥补购买时的差价,还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要相信科技的力量,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为提升农田利用率和种植精细化水平,胡继农在农机设备上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农业机械无人驾驶和精细化耕作。

“人工不可能非常精准,但是电子科技就可以达到分毫不差。”胡继农算了一笔账,这套北斗导航系统安装到播种机上后,播种出来的农作物间距均匀。相比传统耕种模式,100亩(1亩≈666.67平方米)农田能节约出1亩地的土地使用率,他种植的2300亩农田就可以节约出23亩土地。每亩地一季的收入按1500元计算,23亩地就能多收入3.45万元,一年可以增收将近7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云端种地”,科技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正在绘就“藏粮于技”的时代新篇。在汝州的广袤农田间,当千年农耕文明邂逅科技时代,这片希望的田野必将生长出更丰饶的未来。

来源:平顶山日报 编辑:汝声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