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承、历史发展的活态见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文化血脉、维护精神家园、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汝州,这座位于豫西大地的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为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近年来,汝州市通过系统性抢救、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等非遗保护举措,让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汝州力量”。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以其“天青釉色”和“玛瑙入釉”的独特工艺闻名于世。
汝州市新嘉诚汝瓷开发有限公司是近代汝瓷复烧后我市第一批汝瓷生产企业。在该企业展馆内,市级汝瓷烧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邢如飞正向年轻学徒讲授汝瓷历史及“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奥秘。
▲展厅内琳琅满目的汝瓷作品
“传统柴窑烧制需72道工序,温度误差不能超过5度。”51岁的邢如飞介绍,自2008年以来,汝瓷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学习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也日益增多。
为让非遗“活”在当下,我市将汝瓷烧制技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汝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与10家非遗工坊建立“现代学徒制”合作。00后学生王雪莹的珐琅彩作品《锦绣山河》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金奖,他说:“用传统技艺讲述新时代故事,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邢如飞表示,当前汝瓷市场不仅有传统仿古器型,还结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开发具有使用价值的汝瓷产品。“我们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将汝瓷与陶瓷相结合。创新的汝陶产品既保留汝瓷烧制的文化内涵,又兼具华丽外观,既传承文化又拓展了汝瓷产品市场。”
非遗资源焕发新生机
在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陈家米酒”酿造技艺的数字化档案。
“这项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技艺于2020年7月入选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第五代传承人陈彦召2022年被认定为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中心主任郝亚东介绍。
▲陈彦召介绍窖藏的米酒
在“陈家米酒”展厅,陈彦召详细讲解酿造工艺:“陈家米酒的原料仅用糯米和小米,正是因为原材料单一所以酿出的酒质也更为纯正,但工艺却极为复杂。通过独特发酵、九段接酒法等工序,保留了原始酒液的纯粹与自然,且不含任何添加剂,口感醇厚甘甜。”
▲陈家米酒产品
为满足部分群体中医治疗中的药酒需求,陈彦召创新研发草本米酒:“根据不同的中药配方,将中药材发酵后,再搭配米酒进行蒸馏,酿造出顾客需要的草本米酒。”目前,他已培养多名学徒并带动开创“陈家米酒”酿酒作坊,计划用5年时间将“陈家米酒”推向全国,让传统工艺真正传承下去。
守正创新焕发新活力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昊堂膏药制作技艺2024年被认定为第八批汝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史料记载,该中医传统制剂方法起源于1886年的清朝光绪年间,以纯中药配伍和古法熬制见长,对治疗铁打损伤、颈肩腰腿痛、风湿痹症疗效显著。
▲范本政展示蛇皮入药
“正昊堂主要经营外用膏药,经过百余年的传承至今已有六代。我们的中药贴膏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疗效和品质。我们采用全手工古法熬制,精准的药材配比,独特的熬制工艺,能够达到‘药不残留、效不更方’的目的。”该非遗项目第五代传承人范本政介绍说。
今年48岁的范本政毕业与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的他并没有进入各大医院,而是选择了回乡创业继续传承这项中医药技艺。
“我们家是中医世家,这项技艺虽然有完整的药方,但是制作过程是世代口口相传的。需要经过十多道精细的工序,包括选料、浸泡、粉碎、炒丹、煎药下丹等,最后才摊涂成膏。传统的制作工艺不仅保证了疗效,也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范本政说,一辈子只要干好一件事就算是成功,他这辈子就想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好、发扬光大。
▲范本政收藏的中医药文献
“我儿子目前正在就读医科大学,等他毕业了,也会继续接过这个‘接力棒’,把中医药文化一直传承并发展创新。”范本政说,这是他们家祖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怀。
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2024年范本政还引入标准化生产流程,建设了标准化生产车间,并通过临床试验优化配方,目前已投入生产。同时,正昊堂膏药借助直播电商拓宽销售渠道,不仅广泛传播了中医药文化,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上新标准化设备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共有非遗项目13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涵盖传统技艺、中医药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十大类别。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汝州正推动非遗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生产性保护”升级,让传统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在守正创新中谱写文化自信的汝州篇章。汝州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的土地,正以文化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为中华文化复兴贡献生生不息的澎湃力量。